从聚力固本到开源活水,持续求变的松下开启了新一轮经营改革。这场从存量优化到增量创新的攻守转换,不仅涉及到大规模的组织调整,也牵引着集团在生产、经营、销售、物流等诸多环节进入全新整合。
“总体而言,本次集团经营改革主要面向日本和欧洲市场,对中国的影响有限。”松下控股株式会社全球副总裁、集团中国东北亚总代表本间哲朗在接受中国工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中国而言,松下此次经营改革的主旨是让中国的独特优势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更好的利用。
但在外界看来,松下中国的战略转身是一部关于“本土化赋能全球化”的积极样本。其核心要义是充分发挥中国在市场规模、供应链、创新速度等层面的优势,通过趋于极致的本土化,锻造出体现“中国成本”“中国速度”“中国模式”的优质产品与解决方案,最终实现“在中国,为全球”的宏大目标。进一步而言,这意味着经历了全新的价值重估、技术聚焦之后,松下中国的角色定位要从过去的“制造和销售基地”逐渐转变为“全球创新策源地和增长引擎”。
解码“中国模式”:人事革命与决策前移
“关于‘中国成本’‘中国速度’比较容易理解,那‘中国模式’是什么?说实话,6年前,我开始提‘中国模式’的时候,自己也没有非常明确的定义。此后,我开始在北京工作,并很快就发现了‘中国模式’——是人事制度的改革,待遇的改革。”本间哲朗表示,中国的事情应该由中国的团队来决定——这句话就能够定义下面所有的工作,最高的概念能非常清晰落地的话,接下来的工作就会比较容易。
据其介绍,松下中国团队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几乎所有的资源都在国内,包括研发、销售、采购、IT等所有的经营资源都在国内,这和松下其他的海外团队很不一样。
为提升在华业务效率,松下早在2019年就成立了首家本土外事业统括公司——中国东北亚公司。经过多年的深耕,松下中国已经建设好了财务、人事、税务等多个领域的共享中心,同时,松下中国的人才厚度确保其具备了本地化的决策能力。
据介绍,目前,松下在中国东北亚地域拥有64家企业,有半数以上由中方人员领导,从产品企划、外观设计到研发制造的整个过程都是在中国国内决策和执行的。这种大胆的人事革命与决策前移,为松下中国带来了澎湃动力。2024财年(该年4月至次年3月),松下中国业务持续增长,成为集团业务布局中发展最稳定的板块之一。数据显示,报告期内,中国东北亚地区为松下全球业务的利润贡献率达30%,且这一趋势也延伸至2025年第一季度(4-6月),该季度营业利润同比增长26%。
“这次我们的挑战是过去6年在中国实现的改革如何在全球展开。我认为,未来很有可能几个产品的全球运营中心从日本转到中国过来,这是我认为非常有可能实现的。”本间哲朗表示,相较于2019年的组织架构调整,此次新一轮的变革有着不一样的侧重点。
据松下电器中国东北亚公司总裁CEO木下步介绍,依循此次经营改革的框架,松下电器中国东北亚公司的主要业务将分别融入重组后的三家独立事业公司中。具体来说,白色家电业务将与松下电器株式会社伞下生活电器公司、松下娱乐·互动株式会社拟共同组建成新的“松下电器株式会社”;新风空调业务和电材·照明业务将分别与松下电器株式会社伞下新风空调公司、冷链公司和电气工程公司重组为“松下空调新风冷链集团”、“松下电气工程株式会社”。
“本次大刀阔斧的调整,绝不仅限于组织架构调整本身,目的在于让整个集团的业务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从过去销售单件硬件产品转为向客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为确保家电业务能够获得盈利,我们将大力地推动全球标准成本,希望能利用中国的成本、速度和模式,将松下集团引以为豪的日本品质以合适的价格提供给消费者。”木下步说。
根据松下不久前发布的《集团经营改革的进展(要点)》,在2024年度基础上,集团将实施1500亿日元以上的收益改善,松下家电事业将承担其中330亿日元的增长目标。
对此,木下步给出了具体的实施路径:通过降低成本提高盈利能力,其关键在于践行中国成本和实现全球标准成本;从资产组合的战略角度重新审视问题业务,明确主要方向;借重组的东风,构建工作更高效、体系更精益的固定费用结构。
竞逐“黄金赛道”:AI与能源双核驱动
松下的转型为同行提供了多个思考方向。一个致力于基业长青的百年企业,如何时刻持有对全球竞争格局变化的敏锐洞察,并勇于开启能支撑战略转身的组织变革。而对于松下中国而言,这种思考还需要进一步向各个维度迅速生长:如何适配产业趋势进行区域布局?如何锚定细分市场突破技术天花板?如何在扩大决策权时减少试错成本……
对于未来的增长,松下集团选择了双引擎驱动模式:AI赛道与能源赛道。
松下毫不讳言其加码投资中国AI相关产业的决心。据介绍,松下电子材料(上海)有限公司在奉贤区的新工厂计划于2025年9月开工,主要生产半导体封装材料,其中部分产品可用于AI服务器领域。本间哲朗透露,公司针对AI服务器的电容器在2024财年实现销售额翻倍,电子材料销售额也同比增长了133%。未来,集团一方面将为AI服务器的供应商提供关于零部件、生产设备的服务,另一方面将用AI技术支持开发ToC产品和ToB软件。
当然,这并不是说松下在豪赌AI。毕竟,松下自身在材料领域有着长期的技术积累。通过苏州、广州、上海等地的协同布局,松下构建了从基板制造到材料研发的完整能力链。基于业界对AI服务器市场近5年24%的年复合增长率的预期,松下此项业务未来可期。
据本间哲朗介绍,松下集团目前与AI相关的业务大致可分为三个板块:一是为AI服务器制造商供应零部件,包括电子材料、电容器、贴片机等,该部分业务主要由松下机电负责,其2024财年销售额占集团总营收的13%,实现了近两位数的同比增长。二是松下于2021年收购的美国AI软件公司BlueYonder,其主营业务是提供从On-premise(本地部署)转到SaaS标准化服务的商业模式转型。三是在松下传统的家电、住宅设备产品中引入AI进行智能化升级。“通过这三个板块来支持AI业务的发展。不久的将来,我相信这个业务能够占到30%以上。”本间哲朗表示。
“松下机电株式会社以实现稳定的两位数利润为目标,在AI赛道我们希望每年有约20%-30%的增长,松下会专注于材料和解决方案两个领域来拓展事业范围。”松下电器机电(中国)有限公司工业自动化系统BU长张健对中国工业报记者表示,松下机电株式会社在全球拥有77个基地,其中有48个在日本之外的海外国家和地区,而中国大陆就占了12个。2024财年,松下机电实现总销售额1.1万亿日元,占松下集团整体收入的13%。其中,松下机电在中国的总销售额为168亿元人民币,未来将重点投入于车载CASE、情报通信基础设施、智能制造三个重点领域。
对于能源的布局则是松下倾力而为的另一个核心事业。其能源方向涵盖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钙钛矿电池、氢能等,并同步推进中美两大市场。在北美市场,其堪萨斯州超级工厂已启用,致力于为当地车企供应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在中国市场,其大连泰星能源(松下与丰田的合资公司)四期工厂于2025年8月动工,累计投资达78亿元人民币,重点拓展纯电车型电池业务。
值得一提的是,在2025年日本大阪·关西世界博览会期间,松下展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利用零碳电力制取氢气进行发电、为松下馆“NOMO之国”举办的夜间灯光秀表演。
筑牢“增长引擎”:深度现地化与供应链再造
“2015年之前,我们更多的是把中国作为一个制造基地和一个销售平台。2015年之后,我们发现如果不在现地为客户做好服务,可能会错失机遇。真正让我们决心大幅度在中国强化研发,是2019年美国相关关税政策的调整,还有2020年开始的疫情。这两个事件导致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了在现地研发的重要性和在现地做决定的重要性。”张健表示,松下每年以20%-30%的比例强化现地研发的力量。
随着研发协同与分工体系日趋成熟,松下已形成清晰的全球化研发布局:日本专注于前瞻十年左右的要素技术探索,而中国则聚焦产品的快速现地化开发与迭代。正如张健所言:“产品开发尽量往中国转移,能够放在中国就到中国来开发。”
目前,松下中国东北亚地域拥有1万名研发人员,覆盖硬件、软件研发和品质技术、生产技术工作,软件开发团队规模较六年前翻一番,达到2000人。本间哲朗更明确表示:“希望未来五年再翻一番。”这背后,是中国作为“创新大国”地位不断提升的现实考量。
在张健看来,松下近年来改变最多的就是供应链的再造。“我们为什么要把产品设计和开发放到中国来?我们希望能够贴近中国的供应链,在中国供应链里打造出‘中国成本’,这样我们在全球竞争中就会非常有竞争力。”张健表示,在AI赛道里,很多中国的客户公司和松下都有10年以上、甚至20年以上的交集。这使得松下得以比较深入地切入到了中国核心客户的一些核心供应链领域,和他们做共同开发。在张健负责的FA(工厂自动化)元器件领域里,松下做了两个事情:第一,在中国成立研发中心;第二,在某些核心领域,和核心客户谈定制开发。
以松下在中国的两大AI研发基地为例,大连团队负责产品与系统中的AI技术研发;上海团队则负责利用AI进行业务流程改革和效率提升。同时,松下还深化跨界合作创新,比如,松下与宇树科技在杭州合作,将AI机器人变身为洗衣机的智能导购。
过去6年中,松下在中国人才开发本土化、人事政策本土化方面也做了不少工作,让张健这样来自中国的年轻精英有机会走上更耀眼的舞台。目前,松下机电在中国的法人约70%是现地人做经营责任者,中国业务单元(BU)负责人拥有与日本BU长同等的权限(产品设计、开发、制造、销售全权负责),以实现快速决策。
“我们希望继续扩大工业自动化中国研发团队。之前他们仅支持我们在中国销售的产品而已,现在我们已经开始挑战看看供给欧洲的产品能不能在中国研发。我们有这种想法。”本间哲朗说。
可以说,中国不再是简单的制造和销售基地,而是松下全球创新的策源地和驱动引擎,在中国研发和生产的产品将服务全球市场。与此同时,在供应链端,中国完善的工业门类与强大的制造能力成为松下推进全球标准成本,提升全球市场竞争力的关键。
本间哲朗表示,松下集团在中国有超过6000家供应商,占松下集团全球供应商的1/3左右,但这些企业有些没有自己的海外销售商和服务网络。为此,松下在上海成立了规模为350人的专门贸易公司——松下电器全球采购(中国)有限公司,为中国供应商提供贸易服务、介绍商机,将中国制造的零部件、材料和生产设备供货给分布在全球的松下兄弟企业。据悉,松下不断通过将中国产品、设计输出至东南亚等更多市场,进一步提升中国的制造优势对集团全球运营的赋能作用。通过大力推进“供应链再造”,贴近中国供应链以降低成本,目前松下的工业自动化板块中,中国供应商占比已高达70%-80%。
松下中国的“深度现地化”战略,已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市场适应或成本优化,演进为一场贯穿研发、供应链与人才体系的系统性重构。这一转型不仅为跨国企业在华发展提供了全新范式,更重新定义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价值”的战略含义。